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王计广、方茂东、武兆。
2024年行业评述
01 #主要政策标准#
(1)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机动车排放管理的制度体系,国家层面出台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文件都明确要求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汽车的污染物减排。从下一阶段标准制定的推进情况来看,目前已完成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排放标准进行评估和分析,跟踪国内法规,提出下一阶段的排放标准和一些基本的技术路线。第二阶段主要是提出标准测试项目,编写相应测试规程的草案,2024年已经完成了标准立项,即将启动第三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标准的排放限值等内容。
对于下一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编制原则,将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打造世界领先汽车排放标准技术体系及达标监管制度。具体原则主要为:实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建立统一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控制程序,制定协同限值;建立污染物与温室气体长效减排机制,在单车达标监管模式基础上,引入灵活限值体系及车队平均排放管控,并逐步构建“车型+车队”互补的长效减排机制;持续加严关键污染物排放控制,持续加严重型车NOx排放控制及轻型车VOCs排放控制;强化真实环境下的排放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扩展环境条件、驾驶工况、载荷条件等的实验室及实际道路测试方法,推动排放控制区标定工作全覆盖;构建车联网排放智慧化监管体系,强化车辆软件防篡改技术要求,保障车辆排放控制策略工作有效,并基于远程联网及传感器技术实现OBM及OBD智慧化监管;紧跟国际新热点,新趋势,关注和跟踪增加制动磨损、轮胎磨损等非尾气细颗粒物排放,按照新能源汽车相关部署,提出电动车OBD及对动力电池耐久性要求。
(2)推动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自我检验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自我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通装〔2024〕243号)。这将进一步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开展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自我检验。该办法要求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使用自有实验室进行产品检验,出具检验报告,并对结果的真实性负责。企业需具备一定的生产准入年限、良好的经营记录及质量体系,并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检验。
此外,中国的汽车公告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汽车生产和销售,确保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质量。中国汽车公告管理制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主要依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该制度目的是规范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保障车辆的技术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和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加大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力度
2024年9月20日,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召开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按照“治、打、断、建”的工作思路开展排查整治。对检验机构开展全面排查整治,根据线索对维修机构开展延伸检查,集中精力重点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签发虚假维修合格证等弄虚作假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切断作弊装置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利益链,以及虚假维修和作弊检验的利益链。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机动车检验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4)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在用机动车监管和污染管控
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我国移动源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重型车远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牵引汽车年行驶里程明显高于载货汽车和自卸汽车,年均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牵引车占比达到了42.7%,牵引车和自卸车在实际道路运行时的NOx排放最多。通过大数据挖掘,还可识别高排放车辆、黑加油站点、数据篡改行为等,为“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提供支撑。
02 #行业发展#
在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促进下,汽车工业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最为鲜明的特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撑服务部分,移动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程的重要环节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也面临新的历史挑战。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全国有94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成都、北京、重庆、上海、苏州5个城市超过500万辆。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3)》,汽车是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超过90%。柴油车NOx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PM超过90%;汽油车CO、HC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绿色低碳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2023年中国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摩托车产销稳中有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产销持续增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移动源污染物防治效果显著,2017-2022年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排放量仍然较大,推进移动源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意义重大。从轻型车、重型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轻型车绿色低碳水平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减污降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重型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绿色低碳水平逐步提高,主要来源于发动机技术进步以及尾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升级,但重型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动化发展相对缓慢,减碳压力仍然较大。
移动源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进步,车辆燃料消耗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节能降碳技术的进步,我国移动源绿色低碳管理体系将逐步向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转变,从而更好地支撑我国移动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车用空调制冷剂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重要排放源,急需加快构建管控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温室效应低、低温制热性能好、安全可靠的制冷剂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在我国汽车行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需加快基础数据库、核算模型及标准等研究,并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碳排放供应链管控体系。
2025年发展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我国积极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直接提及“汽车”,但在部署的九项重点任务中,有六项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三项直指汽车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症结,为明年汽车行业发展奠定了总基调。
(1)2025年将完成国七轻型车和重型车排放标准研究制定等工作,国内外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等产业链企业将加大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围绕满足国七标准要求的产品开发与测试评价验证等开展工作,这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降碳技术升级改造。
(2)继电动化之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等创新技术正成为汽车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推进全固态电池、智能底盘、自动驾驶、大数据、飞行汽车等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的研发,巩固扩大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优势,同时也将带来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和报废回收等环保挑战和行业机遇。
(3)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机动车船行业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升级。建设好全国碳排放市场尤其是最近启动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机动车船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机遇。
来源: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技术部
原标题:2024年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机动车污染防治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